基本信息
词语:避役
拼音: bì yì
繁体:避役
注音: ㄅ一ˋ 一ˋ
五笔:nk twc
相关词语: 避俗趋新 避妍 推避 潜避 避世墙东 避正堂 不避汤火 避雷器 扬长避短 水火不避 不避斧钺 隐避 避人眼目 超然避世 旋避 逻役 县役 役卒 役门 堂役 役畜 头役 贪官蠹役 费役 下役 君子于役 省役薄赋 占役 役所 怀役
避役的意思详解
⒈ 谓逃避徭役。
⒉ 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避役的引证解释
⒈ 谓逃避徭役。
引《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赵三翁》:“﹝ 赵三翁 ﹞本 黄河 扫兵,避役亡命,遇 孙思邈 於枣林,授以道要。”
清 张云璈 《人夫谣》:“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⒉ 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引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