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词语:三教
拼音: sān jiào
繁体:三教
注音: ㄙㄢ ㄐ一ㄠˋ
五笔:dg ftbt
相关词语: 二三子 三婆 三指 三正 三段 三车 三祖 三居 三遗矢 三类 三两 三足鳖 三十六郡 红河三角洲 三木 中教 遗教 莫教 真教 教猱升木 二教 儒教 收教 明教不变 弭耳受教 九流三教 时教 闺教 耒耨之教 伊斯兰教
三教的意思详解
⒈ 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⒉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⒊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三教的国语辞典
⒈ 夏代教忠,商代教敬,周代教文,称为「三教」。见汉·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
⒉ 佛、儒、道三教的合称。
三教的引证解释
⒈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引汉 班固 《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⒉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引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⒊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引《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